網曝內地把逃港歷史 淡化為「赴港就業潮」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18/01/15 17:39

最後更新: 2018/01/15 22:05

分享:

分享:

內地中學教科書傳把文革章節、「毛澤東錯誤」的表述刪除之際,社交媒體曝光照片,顯示疑似是內地博物館的解說,把50至70年代內地民眾「大逃港」的歷史,定性為「赴港就業風潮」,有淡化事件的意味。

推特(Twitter)帳號「LifeTime視界」今天貼出照片,顯示一塊展板闡述廣東「大逃港」歷史,但文字解說中,沒有用「逃港」字眼、也沒有說明飢荒引發內地民眾外逃的狀況,只稱當年香港工業發展迅速,內地青年「秘密赴港」就業、因此出現4次「赴港就業風潮」。

疑似內地博物館 把逃港寫為「秘密赴港」

展板疑似來自廣東地區的博物館或展覽,但未知具體地點。「LifeTime視界」點評說,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改成「艱難的探索」,廣東也把上個世紀「大逃港」的定性改成「赴港就業風潮」。

展板以「赴港就業風潮」一詞,定性逃港潮。

「大逃港」是指內地五十至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前,大量民眾由於政治運動及飢荒等問題,嘗試偷渡至當時仍屬英國殖民地的香港;其中「大躍進」後出現的飢荒,令逃港潮在六十年代初進入高峰期。

逃港潮過去在內地不算禁忌,內地前記者及作家陳秉安曾透過走訪、還完歷史,編著成為《大逃港》一書。

習仲勛曾指:逃港是經濟問題 非敵我矛盾

根據記載,1978年至1980年逃港潮末段時期,當年主政廣東、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父親習仲勛在考察時直指,逃港是經濟問題而非敵我矛盾,嚴防死守也解決不了外逃,而這思維的改變,令他成為改革開放重要推動者之一。

此前,網傳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,刪去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」一課,引起社會反響,教育部所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昨澄清,文革將納入其他課題,並在當中單獨成為專題。但就無回應網傳新書在文革原因部分,刪去「毛澤東錯誤認為... ...」中的「錯誤」二字。

【延伸閱讀】內地新版課本刪除「毛錯誤」 暗藏深意

【延伸閱讀】內地課本刪文革章節惹議 出版社無否認「毛錯誤」消失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